为切实提高公众对野生菌的辨识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,减少误食中毒事件,宜良县科协精准施策、多点发力,聚焦野生菌中毒防控,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活动。通过深入社区、乡镇、野生菌交易市场,联合卫健部门等举措,将预防野生菌中毒知识传递给广大群众,以特色举措筑牢群众“舌尖安全”防线。
社区科普讲座,筑牢安全防线
宜良县科协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匡山社区、北古城镇大薛营社区,开展预防野生菌中毒及急救知识讲座,科普野生菌的种类辨别方法、生长环境特点和中毒后的症状表现等,让居民们深刻认识到预防野生菌中毒的重要性。在互动环节,居民们积极提问,现场气氛热烈,有效增强了居民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。
乡镇赶集宣传,扩大覆盖范围
由宜良县科协、卫健局、疾控中心等单位组成的科普宣传队,充分利用乡镇赶集人员集中的时机,在九乡、耿家营乡等乡镇集市联合开展预防野生菌中毒及急救知识宣传活动。活动现场,科普工作者通过悬挂横幅、摆放宣传展板、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,向过往群众普及野生菌安全知识。为获取第一手科普资料,科普宣传队一大早就上山采集了本土最常见的各种菌子,特别设置了有毒菌子展示区,在乡民赶大集的时候让大家辨识哪些可以食用、哪些不能食用,直观展示白毒伞、鹅膏菌等十余种常见有毒野生菌。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其形态特征、生长环境及中毒症状,纠正群众“以颜色辨毒性”“银针试毒”等常见误区,切实提升群众辨别有毒野生菌的能力,将食品安全知识送到村民的家门前,从源头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。
科普大篷车进市场,拉近科普距离
县科协利用科普大篷车机动性强的特点,深入宜良县广利辰野生菌交易市场,突破传统宣传模式,以直观化手段提升科普实效,在交易市场设置有毒菌子实物展示区,将白毒伞、毒蝇伞等常见毒菌“请”到群众面前,通过对比形态、讲解特征,帮助群众打破“颜色鲜艳才有毒”等认知误区,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有毒菌子。志愿者们结合图文资料,耐心讲解辨别有毒野生菌的方法,提醒群众食用野生菌要炒熟煮透,不凉拌、不混吃、不饮酒,避免食用隔顿剩余的野生菌,切实将安全知识送到群众身边。科技志愿者还向过往群众讲解野生菌中毒后的急救方法,如催吐、及时就医等,发放《野生菌安全食用指南》《毒菌中毒应急处置流程》等宣传资料,受到群众广泛好评。
科普服务联合行动,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针对偏远地区群众获取信息渠道有限的问题,宜良县科协联合卫健部门将科普大篷车开进偏远乡镇村社区,深入开展野生菌中毒科普宣传,把宣传资料送到群众手中。卫健部门发挥其在急救知识、医学原理方面的专业优势,从医学角度讲解野生菌中毒的原理、危害及救治方法;县科协工作人员通过展示图片、发放资料等形式普及预防知识,用方言讲解知识,结合当地野生菌生长实际举例,让群众听得懂、记得住、用得上。双方资源互补、分工协作,这种“上门式”科普保证了宣传的科学性,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,有效打通了食品安全知识普及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确保防控宣传不留死角。
本次系列活动综合运用讲座、实物展示、宣传资料发放、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,从城市社区到乡村集市,从交易源头到消费终端,实现全场景、全人群覆盖,让不同地域、不同身份的群众都能接触到实用知识,满足不同群众的学习需求。实物展示让群众直观认识有毒野生菌;宣传资料便于群众随时查阅;互动问答激发群众参与热情,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将预防野生菌中毒知识传递给群众。通过此次食品安全周野生菌中毒防控系列活动,广大群众对野生菌中毒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得到显著提高。活动覆盖多个社区、乡镇,直接受益群众达4000余人次,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。从群众反馈来看,多数群众表示对有毒野生菌有了更清晰认识,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谨慎对待野生菌的采摘、购买和食用。同时,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,营造了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氛围。(宜良县科协供稿)
主办: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技术支持:云南省科普资源信息中心
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护国路26号,联系人(办公室):0871-63639710
ICP备案号:滇ICP备05008566号 滇公网安备:53010202001151号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今日头条号
抖音号